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学院简介
学院简介
现任领导
组织机构
历史沿革
当前位置: 首页>>学院概况>>学院简介

农学院简介

农学院成立于2023年4月,由原生命科学学院和农林学院组建而成。设有农学、草业科学、生物科学和环境科学4个本科专业。其中,生物科学专业的前身是1983年成立的呼盟教育学院生化系,是呼伦贝尔学院2003年首批8个升本专业之一,2021年入选内蒙古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环境科学专业于2008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是学校2016年首批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专业之一。农学专业设立于2012年,2023年入选呼伦贝尔学院校级一流专业。草业科学专业设立于2020年,2024年入选呼伦贝尔学院校级一流专业。2024年获批农业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

一、师资队伍

学院共有教职工54人。专任教师(含实验教学兼实验室管理人员和领导兼职)44人,行政管理人员10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3人,博士在读3人;专任教师中具有正高职称教师5人,副高职称教师18人。此外,学院聘用银龄教师2人。

有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青年创新人才二层次人选1人,自治区“321人才”三层次人才2人,内蒙古自治区“三区人才”科技特派员8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自治旗政府顾问1人,呼伦贝尔市首批“科技副总”4人,呼伦贝尔市科技副镇长4人。国家牧草体系呼伦贝尔站陈旗示范基地负责人1人,中国草学会“科创中国”草地资源与生态产业科技服务团队技术专家1人,民盟中央“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中国畜牧业协会草业分会百名优秀人物杰出贡献者1人。多名专任教师在中国作物学会、中国草学会、内蒙古草原学会、内蒙古遗传学会、内蒙古植物学会、内蒙古土壤肥料学会等学术团体担任常务理事、理事或专业委员会委员。

三、平台建设情况

学院现有农业农村部全国畜牧总站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站(牙克石)、内蒙古自治区普通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内蒙古自治区“双基合格”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生态修复创新平台、呼伦贝尔学院草产业协同创新研究中心、作物栽培与遗传改良研究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共有24个专业实验室,占地2500m2,仪器设备1800余台(套),总价值约900万元。

四、教学科研团队及教学科研成果

有“寒地作物种质创新及新品种育繁推技术研究与应用”、“寒区耕作制度与作物栽培生理生态研究”“乡土草种质资源挖掘与生态修复”、“天然草地健康评价与修复”、饲草栽培与加工高效利用、“生态有机肥发酵菌剂研究”、“呼伦贝尔市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环境质量评价”、“呼伦贝尔草原多营养级互作研究与应用”、“大兴安岭林下植物资源研究与利用”、“呼伦贝尔草原土壤微生物研究”等科研创新团队。

近五年获批各级各类科研、教研项目90余项,总经费1200余万元。发表各级各类科研、教研论文500余篇,其中SCI论文40余篇。培育牧草、作物新品种9个。授权发明专利3项。制定地方标准2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30余部。内蒙古科技厅登记科技成果2项。有自治区级精品课1门、自治区在线开放课1门,校级特色混合课4门、金课2门、一流课程2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0门。

五、合作交流情况

学院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强化产学研协同育人理念,依托呼伦贝尔农牧业及区域生态产业优势,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草学会、呼伦贝尔市农牧局、呼伦贝尔市林草局、呼伦贝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院、呼伦贝尔农垦、蒙草内蒙古草业创新中心、内蒙古兴佳薯业有限责任公司、呼伦贝尔恒屹农牧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彰显实践教学特色,突出了专业基本功、基本技能的培养特点,人才培养具有鲜明的地方服务和专业特色。

六、人才培养情况

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915人,20个行政教学班。学院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应用技能的培养,立足专业特色,持续推进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建设,充分结合专业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近几年,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等均创佳绩,学生科技创新能力逐年提升,学生先后考取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等各大高校,考研升学率连续多年位居学校前列。

地址:内蒙古 · 呼伦贝尔市 · 海拉尔区成吉思汗中路43号 · 呼伦贝尔学院科技楼  邮编:021008

Copyright © 呼伦贝尔学院农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