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小组
(根据呼伦贝尔学院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方案,落实评建工作小组人员构成)
为做好审核评估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学院成立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学院党总支书记和副院长(主持工作)任组长,其他领导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科室、各系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负责统一领导、部署、督查学院评建整体工作。领导小组下设评建工作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推进、检查各项评建工作。同时,设立“办学方向与本科地位”“培养过程”“教学资源与利用”等9个专项小组,统一组织开展评建工作。
(一)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郭晶、姜超
副组长:肖燕子
成 员:赵毓敏、孟额日敦套格、王英琪、山丹、周雪娇、王伟、董玉新、张翠薇
(二)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办公室
主 任:姜超
副主任:肖燕子
成 员:赵毓敏、孟额日敦套格、王英琪、山丹、王伟、董玉新、张翠薇、徐春光、周雪娇、陈皓月、胡达古拉、于若男、胡日查、李景伟、满都呼、于志远、李莉、金晓明、刘及东、黄学文、樊庆德、徐春光、张培青、胡布钦
(三)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专项小组
1.“办学方向与本科地位”项目组
牵头领导:郭晶、姜超、肖燕子
责任部门:综合办公室、团学办公室、教学科研办公室
组 长:赵毓敏
协作部门:各系部
2.“培养过程”项目组
牵头领导:肖燕子
责任部门:教学科研办公室、各系部
组 长:王伟
协作部门:团学办公室、李莉
3.“教学资源与利用”项目组
牵头领导:姜超
责任部门:教学科研办公室
组 长:王英琪、山丹
协作部门:各系部、综合办公室
4.“教师队伍”项目组
牵头领导:姜超
责任部门:综合办公室
组 长:赵毓敏
协作部门:各系部、教学科研办公室
5.“学生发展”项目组
牵头领导:郭晶
责任部门:团学办公室
组 长:孟额日敦套格
协作部门:各系部、教学科研办公室、综合办公室
6.“质量保障”项目组
牵头领导:姜超
责任部门:教学科研办公室
组 长:于若男
协作部门:各系部、团学办公室
7.“教学效果”工作组
牵头领导:郭晶、肖燕子
责任部门:教学科研办公室、团学办公室
组 长:胡日查、周雪娇
协作部门:各系部、综合办公室
8.“工作推进”督导组
组 长:金晓明
成 员:刘及东、黄学文、樊庆德、徐春光、张培青
9.宣传报道及文化氛围建设组
牵头领导:郭晶
责任部门:综合办公室、团学办公室
组 长:赵毓敏、周雪娇
协作部门:各系部、教学科研办公室
二、工作安排
(根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指标体系,制定详实的工作计划,明确各项工作任务的目标、工作内容、责任人和工作时限)
1.办学方向与本科地位
1.1 党的领导
工作目标: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工作内容:学院党建方面制度建设;坚持党建引领,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的成果、案例等;相关会议记录或宣传报道材料。
责任人:王金玲、李杰、三办主任、系部主任
工作时限:持续开展
1.2 思政教育
工作目标:学院贯彻落实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构建并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和推动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
工作内容:强化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制度建设;加强思政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抓好队伍培训;细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体措施。
责任人:孟额日敦套格、周雪娇
工作时限:持续开展
1.3 本科地位
工作目标::①学校在坚持“以本为本”,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救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情况;学校在营造党委重视、校长主抓、院长落实的本科教育良好氛围方面所采取的举措及实施成效。②已落实了“四个回归”,并引导学生求真学问,引导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潜心教书育人方面所采取的举措及取得的成效。③把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放在优先发展地位的体现,包括经费安排,资源配置,教师引进、职称评聘、绩效考核等方面的机制体制建设。④学校各职能部门落实“以本为本”、做到“八个优先”,围绕教学中心地位开展服务工作情况、年度考核情况;本科教学工作在院系、教师年度考核中所占比重情况。
支撑材料目录:列出能够证明上述自评结果的相关材料目录索引,如,具体材料视专家需要时提供。
工作内容:学校在落实本科地位方面制订出台的制度文件;党委会专题研究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会议记录、各级领导听课记录;学校开展新时代教育思想大讨论的相关材料;学校教师引进、职称评聘、绩效考核等制度文件;近三年学校在教学方面的经费投入情况,院系、教师年度考核情况等。
责任人:姜超
工作时限:持续开展
2.培养过程
2.1 培养方案
工作目标:以本科教育为主,逐步发展研究生教育,形成分层次有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具有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
工作内容:根据工作目标学习调研并制定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责任人:张培青
工作时限: 2024年12月
2.2 专业建设
工作目标:通过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自评自建工作,深入剖析我院专业建设现状,针对专业设置、专业建设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契合情况以及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建立自主性、灵活性与规范性、稳定性相统一的专业设置管理体系的情况,针对性的提出专业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整改举措。
工作内容:
深入调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特别是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自查我院专业设置、专业建设与国家战略规划、区域产业链与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契合情况,结合我院各专业特点,撰写此项内容的自评文字材料。通过举办行业专家咨询会、企业对接会等形式,论证现有专业布局与专业结构,确保自评自建结果的准确性。
核查通过认证(评估)的专业占专业总数的比例、近三年新增专业数与近三年停招专业数的具体数据。其次,自查我院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深化本科专业供给侧改革,建立自主性、灵活性与规范性、稳定性相统一的专业设置管理体系、制定明确的专业设置标准和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情况以及专业设置规划与执行情况;基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阐述我院围绕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发展动态,灵活设置、建设并适时调整专业方向,确保专业建设的时效性和前瞻性的具体举措与办法;总结我院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专业教学质量和水平,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的应用型专业的亮点与不足。
针对上述部分的自评结果,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制定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和计划,推动专业建设工作的持续改进和提升。
责任人:董玉新
工作时限:2024年8月至2024年12月
2.3 实践教学
工作目标:2024年8月-2024年12月完成 呼伦贝尔学院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中2.3实践教学中需要整理、完善、补充的材料。
2.3.1强化实践育人、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推动实践教学改革情况
准备的支撑材料包括: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1)学院关于保障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施细则
(2)学院各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
(3)学院实习基地建设规划、签订、使用等情况
(4)学院生物学实验示范中心
实验教学:
(1)各专业实验课开出情况、任课教师情况、实验室情况
(2)实验室开放情况
(3)各专业实验项目、设计综合性实验项目情况
(4)规章制度建立等实验环节保障情况
2.3.2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来自行业企业一线需要、实行校企“双导师”制情况及完成质量
(1)统计近三年各系学生论文
(2)补充论文质量分析报告
工作内容:
1.完善实验教学材料(2024.09-11)
2.完善实习实训材料(2024.09-11)
3.完善论文体系材料(2024.09-11)
责任人:张翠薇
成员:实验实训中心全体和任课教师
工作时限:2024年8月-2024年12月
8月:规范各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梳理学院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相关内容和所需支撑材料。
9月-11月支撑材料的整理、补充和完善。
2.4 课堂教学
工作目标:2.4.1 实施“以学为中心、以教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开展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学评价情况
2.4.2 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融合、加强信息化教学环境与资源建设情况
2.4.3 建立健全教材管理机构和工作制度情况,依照教材审核选用标准和程序选用教材情况;推进马工程重点教材统一使用情况;对教材选用工作出现负面问题的处理情况
【必选】使用马工程重点教材课程数量与学校应使用马工程重点教材课程数量的比例
【可选】近五年公开出版的教材数
工作内容:2024.08-2024.09
(1)教师转变教育教学理念的积极性待提高。
学院加强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要积极推动课程教学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促进教与学、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科学设计课程考核内容与方式,推进教学内容及考试评价方法改革。
(2)需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
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国培、省培信息化培训项目,以深化教学应用为导向,持续加强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工作,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持续提升。
2024.10-2024.10
需持续改善提升信息化基础环境。
要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融合,推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在教学的应用,探索实施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教育,推动形成“互联网+高等教育”新形态。
2024.11-2024.12
进一步完善学院材管理机构和工作制度情况,依照教材审核选用标准和程序选用教材情况
责任人:胡达古拉
工作时限:2024年12月
K2.5 卓越培养
工作目标:在新农科发展背景下,需要进一步加强地方应用型人才综合培养建设,对应用型的理解更为深入全面。“综合”不仅指知识结构的多元,还指学识与能力、素质、修为、涵养、视野等品格的融合;“应用”除了指会使用外,更指知识和技能的创造性运用、创新和发展。因此,新农科综合应用型人才应具备“三农情怀”基本底色,对于农业生产的热爱,加强“多元、交叉、创新、实践、跨界”主体特色,是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地方本科院校加快培养新农科复合应用型人才既是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自身高水平建设的内在需要,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优品德、强能力、能创新、留得住、下得去”,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具备对农业、草业科学、生物科学和环境科学等方面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以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为导向,能适应社会的需要,针对具体情况提出相应的草业发展方案;以协同创新与协同育人为引领,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能在农牧业及其他相关的部门单位从事专业生产与资源保护工作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工作内容:
因材施教,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我院大部分学生高考分数相对于其他高分专业及学生,社会科学知识相对来说比较匮乏,专业课业压力较大,在开展理论教学过程中,学生吸收知识的速度和效果一般。为此,在制定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我院将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习实践课程进行了合理的分布,通过大学化学、大学物理和植物学等专业基础课程的讲授,巩固了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通过专业必修课程的讲授,提升了学生对于专业课程知识理性思维能力;通过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加强了学生们对于专业核心课程理论知识的吸收;通过课程实验、课程实习、野外综合实习和毕业实习的锻炼,让学生们掌握了在实习实践中如何更好的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学生的学情分析,因材施教,循序渐进,逐步优化专业课程体系,让学生们可以更好的开展专业课程学习,平衡了学生课业压力。
(2)提升质量,开展系统性教学改革,发挥有限课程的无限潜力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通过院系内部研讨会、团队交流和线上平台的学习和沟通,激励专任教师逐步提升教学质量,开展教学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以校内、校外和互联网上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建设等作为载体,系里开展各门课程的研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方式,依托智慧树、幕课和学习通等平台,实现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相互补充。
(3)开设校外学业导师讲坛,增加学生对专业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建立与内蒙古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区划所、西北民族大学等校外学业导师的联系,加强线上和线下学术交流,探讨草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前沿问题及学术进展,弥补课堂教学容量有限且较难直接回应当前产业发展难题的不足,拓展学生视野。
(4)构建“知行合一”的多元实践教学平台,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通过与呼伦贝尔学院牙克石农林实验实训基地、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所、中国科学院谢尔塔拉基地等多元化实践教学平台,让学生从课堂内走向课堂外,在学校、科研院所和校外实践基地中开展实践工作,实质性的参与实践教学,更好的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以上理论、实验和实践课程,实现了从微观到宏观的衔接,从理论到实践的结合,既强调了理论知识的延续性和系统性,又从知识结构、实验实践、产业发展等角度,结合专业教育教学典型案例,深入剖析理论教学和产业发展脱节的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形成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循环机制,巩固提升学习效果。在课程实习、课程实验、野外综合实习和毕业实习过程中,教师言传身教,注重培养学生的各项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到专业的社会价值,认识到自身在专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价值,进而明确学习目标,巩固专业思想。
责任人:肖燕子
工作时限:2024.8-2025.8
2.6 创新创业教育
工作目标: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工作内容: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为目标,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和开展相关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并促进全面发展。
责任人:肖燕子、李莉
工作时限:2025.3
3.教学资源与利用
3.1 设施条件(首次参评学校选项,我校非首次参评)
3.2 资源建设
工作目标:
(1)课程资源库与案例库建设:构建高质量的行业企业课程资源库与真实项目案例库,确保资源能够有效支持应用型人才培养,满足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和产业发展的趋势,并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利用最大化。
(2)应用型教材建设目标:初步编写面向行业企业实际需求的应用型教材,确保教材内容紧密结合产业发展动态,具备实践性与前沿性,满足专业课程教学要求。
(3)智慧教室与智能实验室建设目标:打造适应“互联网+”课程教学需求的智慧教室与智能实验室,优化教学设施和条件的使用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支持创新性教学模式的应用。
(4)教学资源转化目标:推进产业技术发展成果与产学研合作项目的转化,将其融入课程教学、实验项目与毕业论文中,提升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先进性,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工作内容:
(1)课程资源库与案例库建设:
与行业企业合作,收集典型的项目案例和课程资源,涵盖关键技术、基本流程、行业标准等;组织教学团队,结合行业、企业需求和学科特点,开发具有针对性的课程资源:构建资源库平台(云盘共享空间或纸质汇总),实现资源的分类存储和便捷检索,促进资源在各学院和师生间的共享使用。
(2)应用型教材建设:
调研行业企业对应用型教材的具体需求,确保教材内容的实用性与前沿性;初步组织学院相关专家团队编写教材。
(3)智慧教室与智能实验室建设:
根据课程需求规划智能实验室的硬件和软件设施,采购实验室设备,建立共享实验室;为教师提供技术培训,确保智慧教室能够有效支持教学,并引导教师充分利用设施进行创新教学;定期评估智慧教室和智能实验室的使用效果,收集师生反馈,持续优化教学设施的功能和使用体验。
(4)教学资源转化:
与产学研合作单位对接,梳理教师科研项目以及产学研合作项目,将相关项目及技术成果转化为可用于教学的案例、实验项目与毕业论文选题,跟踪其在教学与学生毕业论文中的应用效果,根据反馈继续改进。
责任人:王英琪、山丹
工作时限:2024年8月-2025年4月?
4.教师队伍
4.1 师德师风
工作目标:教师评价标准建设;保障把教师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强化师德教育、加强师德宣传、严格考核管理、加强制度建设,落实师德考核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等方面。促进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自觉遵守《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
工作内容:师德师建设制度文件汇编;梳理师德师风先进典型案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宣传。
责任人:赵毓敏、胡布钦
工作时限:持续开展
4.2 教学能力
工作目标:专任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能够很好地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师的产学研用能力和水平,能够满足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需要。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和水平,包括教师培训,建立基层教学组织,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等。
工作内容:制定和完善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方面的制度;开展各类教师教育教学培训、教学竞赛活动及采取的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措施等。
责任人:王英琪、山丹、各系部主任
工作时限:持续开展
4.3 教学投入
工作目标:推动高水平教师投入本科教育教学、推动教授给本科生上课方面所采取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及有效实施。广大教师,特别是教授、副教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参与教学改革与建设,包括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等。
工作内容:制定和完善鼓励教师投入教学的制度文件;开展教师教学研究、教学改革等。
责任人:王英琪、山丹、各系部主任
工作时限:持续开展
4.4 教师发展
工作目标:教师培训与职业发展规划、培训工作计划能够有效执行;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核心培训课程、把《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作为核心培训教材,广大教师能够学深悟透,并能自觉运用;重视并加强思政与党务工作队伍建设。重视教师教学发展与培训,加强基层教学组织(或教学团队)和青年教师队伍等方面建设。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方面制定的政策、实施,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提升培养教师的产学研用能力。对教师进行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分类分层次分学科设置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和实践教学队伍建设与管理。鼓励教师赴国(境)外交流、访学、参加国际会议、合作研究。
工作内容:制定和完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做好教师队伍建设及发展规划;基层教学组织(或教学团队)设置;鼓励教师赴国(境)外交流、访学、参加国际会议、合作研究情况等。
责任人:赵毓敏、胡布钦、王英琪、山丹、各系部主任
工作时限:持续开展
5.学生发展
5.1 理想信念
工作目标: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品德修养的培养,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理想,厚植爱国情怀,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公正无私的本质;加强学风建设,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工作内容:完善细化加强学生理想信念和提高品德修养的举措,定期总结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成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定期开展主题班会、讲座等,强化诚信教育;加强学生日常管理,养成行为规范;加强学风建设制度建设,以班会、讲座、座谈会、知识竞赛等多种方式开展学风建设,教育引导学生励志、求真、力行,充分调动学生勤奋学习、崇德向善、奋发图强的主动性,完善自主学习机制,表彰先进典型,发挥优秀学生示范作用;组织参加、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审美情趣。
责任人:周雪娇、王金玲、孟额日敦套格
工作时限:2025年1月突出成效,持续推进
5.2 学业成绩及综合素质
工作目标: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综合能力培养,着力提升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生产、管理和服务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情况;学习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有关政策文件精神;
工作内容:制定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制度建设,定期梳理学生的学业成绩及综合素质表现情况,实时进行总结反馈,定期统计学生在学期间获得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发表的论文、获批的专利情况等;落实学校推进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教学改革,组织学生参加体质测试;学院积极支持学生社团建设和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统计好学生获得省级以上艺术展演、体育竞赛参赛获奖情况。
责任人:孟额日敦套格、周雪娇、王金玲、王英琪、系部主任
工作时限:2025年1月,持续更新
K5.3 国际视野
工作目标:学院主动参与、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境)外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影响力;鼓励学生赴国(境)外高校交流、访学,实习、竞赛、参加国际会议、开展合作研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人才。
工作内容:学院与国(境)外高校开展合作交流工作计划并开展在本科生培养、科研课题申报、技术支撑和现有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合作交流;统计学生在学期间赴国(境)外交流、访学、实习情况。
责任人:孟额日敦套格,各系部主任
工作时限:2025年7月
5.4 支持服务
工作目标:学院关心学生,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领导干部和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工作,深入学生群体,了解学生需求;健全完善学生指导服务体系,促进学生自我管理,提升学习效能与自主学习能力,开展专题讲座,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创新竞赛等实践活动,激发创新思维,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落实学校学分制改革和弹性学习、辅修专业、双学士学位专业学习制度文件要求;探索学生成长增值评价,关注学习过程的最后产出和平时增长情况。
工作内容:贯彻落实《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学生工作的通知》要求,推进学院领导干部和教师制定学院学生发展支持服务方面的制度;有序开展学生学业、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心理健康咨询等工作,按要求配备专职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就业指导教师等;向学生解读说明学校分制改革和弹性学习、辅修专业、双学士学位专业等相关要求,为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给予指导服务;采取有效措施,注重学生学习体验,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提升实效。
责任人:孟额日敦套格、王英琪、各系部主任
工作时限:2024年12月,持续推进更新
6.质量保障
随着学校对人才质量要求的持续提升,特别是对兼具坚实理论基础、卓越实践能力及良好创新素养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构建和完善二级学院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变得愈发关键。
6.1 质量管理
工作目标:本科教学质量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实力与社会影响力的关键指标。因此,构建科学的评估体系,对本科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并根据反馈进行动态调整与完善,形成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至关重要。二级学院,作为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基石,其管理组织架构及运行效率直接关乎本科教学的质量与成效。鉴于此,调整二级学院管理组织机构,以优化本科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旨在全面提升高校本科教育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兼具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二级学院被赋予了更多的管理自主权,并相应地承担了更大的责任。在教学管理领域,二级学院需依据自身特色与学科优势,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考评体系,以严格标准监控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从而确保教学及人才培养的高水准。此举旨在提升毕业生质量,增强他们在激烈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
工作内容:6.1.1 优化质量保障机制,调整管理组织机构
6.1.1-1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呼伦贝尔学院关于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意见〔2016〕》、《呼伦贝尔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管理暂行办法(呼院字〔2017〕229号)》:2021版人才培养方案暨新版课程教学大纲修订。
《呼伦贝尔学院农学院人才培养方案〔2021〕》:农学、草业科学、环境科学和生物科学四个专业的培养方案。
支撑材料:四个专业的培养方案。(专业建设质量监控,包括新办专业评估、优势专业等评估和第三方评估、近三年各类课程建设评估材料)
6.1.1-2 加强教学设计管理。
《呼伦贝尔学院教学工作规程(呼院字〔2017〕224号)》、《呼伦贝尔学院课程设计管理办法(呼院字〔2017〕348号)》、《呼伦贝尔学院实验教学管理办法(呼院字〔2017〕233号)》、《呼伦贝尔学院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呼院字〔2017〕334号)》、《呼伦贝尔学院实验室管理与工作规程(呼院字〔2017〕234号)》、《呼伦贝尔学院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呼院字〔2017〕378号)》。
《呼伦贝尔学院农学院教学工作管理办法》、《呼伦贝尔学院农学院课程设计管理办法》、《呼伦贝尔学院农学院实验教学工作管理办法》、《呼伦贝尔学院农学院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呼伦贝尔学院农学院实验室管理与工作规程》、《呼伦贝尔学院农学院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补)。
支撑材料: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教学大纲。(实验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包括听课制度、教学秩序检查、督导制度、学生信息员制度、实验专项检查制度、师生座谈会和实验室专项检查等、教学档案质量监控,包括试卷、听课记录、毕业论文、教案、授课计划、讲稿等教学材料的检查评估)。
6.1.1-3 健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呼伦贝尔学院学生参加竞赛管理办法(呼院字〔2017〕366号)》、《呼伦贝尔学院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实施方案(呼院字〔2019〕60号)》。
《呼伦贝尔学院农学院学生参加竞赛管理办法》(补)。
支撑材料:近三年参加竞赛情况。
6.1.1- 4推进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农学院近三年来教学工作总结与近三年来学院质量保障工作取得的成绩
支撑材料:工作总结和质量保障成绩。
6.1.1-5 调整教学质量管理队伍。
《呼伦贝尔学院学生教学信息员工作管理办法(呼院字〔2017〕374号)》。
《呼伦贝尔学院农学院教学管理人员工作管理办法》(补)。
支撑材料:农学院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督导队伍基本信息统计表。
6.1.1-6 优化教学考核制度。
《呼伦贝尔学院岗位考核办法(暂行)〔2019〕》。
《呼伦贝尔学院农学院教学、管理工作年度考核暂行办法》(补)。
支撑材料:近三年教学事故处理结果材料
6.1.1-7 加强教学成果培育。
农学院教师、管理人员教学成果。
支撑材料:近三年学院教师教学成果、获批教学类项目、调研情况、发表教学类文章情况。
6.1.2 加强考评管理制度,严把毕业质量关口
6.1.2-1 严格考核管理。
《呼伦贝尔学院学生考试规则(呼院字〔2017〕18号)》、《呼伦贝尔学院全日制在校生成绩管理办法(呼院字〔2017〕338号)》。
《呼伦贝尔学院农学院学生考试规则》(补)。对课程考核、重考与缓考管理办法、考场管理规定、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改革重修办法,明确试卷命题审批、考试组织、阅卷评分、质量分析以及存档备查等规范要求。
支撑材料:考试试卷(“期初、期中、期末”质量报告)
6.1.2-2 严抓考风考纪。
《呼伦贝尔学院全日制在校生成绩管理办法(呼院字〔2017〕338号)》、《呼伦贝尔学院农学院学生考试违纪处理办法》(补)建立校、院两级巡考制度,通过巡考检查考试组织保障、监考教师履责、学生考风考纪等情况,违反考风考纪按相应规定严肃处理。
支撑材料:近三年学生考试违纪情况。
6.1.2-3 强化过程考核。
《呼伦贝尔学院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管理办法(呼院字〔2017〕349号)》、《呼伦贝尔学院实习教学管理办法(呼院字〔2017〕347号)》。
《呼伦贝尔学院农学院实习、实训教学工作管理办法》(补)优化考核管理模式,注重考察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平时成绩评定涵盖考勤、实验实习、作业报告、课堂讨论、小组答辩、平时测验等环节,鼓励通过口试、答辩、课程论文、作品汇报等多元方式,围绕知识、能力、素质等维度综合评价学习成效。
支撑材料:近三年四个专业实验、实习、实训报告与质量报告。教学考核过程(作业、课堂讨论等)评价、近三年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工作的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资源使用效率的评价。
6.1.2-4 严把毕业论文(设计)关口。
《呼伦贝尔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管理规定(呼院字〔2017〕332号)》。
《呼伦贝尔学院农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管理规定》(补)加强选题、指导、检测、答辩等关键环节管理,明确形式、内容、难度要求。开展论文重复率全面双查重,对论文质量进行自查、互查和随机抽查。严把毕业资格和学位授予审查关。
支撑材料:近三年毕业论文(设计)、每个论文对应的指导、选题、开题、盲审、查重、答辩相关性材料与报告。
责任人:于若男
工作时限:2025年1月
6.2 质量改进
工作目标:
传统的单一考试评定方式,尽管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却常忽视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学习过程的全面评估。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不仅限于知识传授,更在于培育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及终身学习能力。这些关键能力的塑造,依赖于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与评价体系。因此,多元评定方式应运而生,它旨在通过多渠道、多方法,全面而深入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以推动其全面发展。
本科教学质量,作为评估高校教育水平的核心标尺,其重要性日益显著。传统的教学评价与管理体系往往倾向于结果导向,却忽略了教学过程的动态监控与持续优化,难以全面且精确地映射教学质量的真实面貌。鉴于此,构建一套能够实现实时追踪、动态调整与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跟踪体系,成为提升本科教育质量、契合社会与行业需求的迫切需求。
工作内容:
6.2.1坚持多元评定方式,实行全面质量评价
6.2.1-1 坚持全员评教机制
《呼伦贝尔学院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办法(呼院字〔2017〕372号)》、《呼伦贝尔学院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呼院字〔2017〕373号)》、《呼伦贝尔学院实验教学评估办法(试行)(呼院字〔2018〕18号)》。
《呼伦贝尔学院农学院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办法》、《呼伦贝尔学院农学院领导干部教师听课制度》、《呼伦贝尔学院农学院实验教学评估办法》(补)。对教师教育教学质量进行学生全员评价、教师互评,向教学单位及教师本人进行反馈。教师按课程分班级开展评学工作。
支撑材料:学生评教、教师互评。(学生评教制度与实施材料、教师互评制度与实施材料、基于学院教学状态数据采集的学院教学工作评价情况、近三年的数据)
6.2.1-2 坚持综合评价机制
根据《呼伦贝尔学院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实施办法(呼院字〔2018〕276号)》。制定《呼伦贝尔学院农学院教师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指导意见》(补),对教师教学设计、课程思政、课堂管理等开展评价。坚持教学过程评价与教学效果评价相结合原则,结合学生群体、督导专家、同行教师、外部评价情况,融合教师其他教学投入和成效,形成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结果。
支撑材料:近三年教师(一年6次)、管理人员、督导组听课情况、报告。包括听课制度、“期初、期中、期末”教学秩序检查、学生信息员制度、教学专项检查制度、师生座谈会等。
6.2.2完善质量跟踪机制,优化评价管理流程
6.2.2-1完善评价结果反馈跟踪机制
通过教学督导个别反馈与督导例会定期反馈,学生评教、领导干部听课评价实时反馈,专项检查评价通报集中反馈等方式对质量评价过程信息及结果进行反馈。教学单位根据反馈问题制定整改方案,质量监控部门进行整改跟踪。
支撑材料:督导制度及工作过程材料,领导听课、同行听课及听课记录表、课堂教学质量监控、执行情况支撑材料,教学秩序检查、督导制度、教学专项检查制度等
6.2.2-2优化评价信息反馈管理流程
采用周为周期的教学反馈机制,及时监测并优化教学流程,以提升信息传递效率和整改响应。建立包含通报批评、年终考核减分及职称晋升限制的激励约束体系,对评价较低的教师及班级,通过持续的课堂观察和教学复核,驱动教学质量的螺旋式提升。
支撑材料:自评报告、专家报告、新闻报道、反馈会记录、专业汇总PPT、学院教师近三年的年终考核情况等。
6.2.3完善内部质量监控,注重调研成果运用
构建了《本科教育专业毕业标准达成评估指南》、《专业培养目标适切性与实现度评估指南》、《课程考试试卷质量与管理评估规程》及《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与管理评估规程》等系列质量评价框架。制定了《教学部门本科教学工作考核大纲》,将教学活动与服务效能纳入绩效考核体系。进而构建了自上而下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系统,实施全链条、立体化的质量监控与评估。
支撑材料:《本科教育专业毕业标准达成评估指南》、《专业培养目标适切性与实现度评估指南》、《课程考试试卷质量与管理评估规程》、《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与管理评估规程》、《教学部门本科教学工作考核大纲》文件;近三年开展的教学活动文件。
通过毕业生、雇主及行业专家的深度问卷调研,评估毕业生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以此驱动人才培养方案的持续修订与优化。开展多元化的领域调研,举办专题研讨会,深入剖析教学实施状况,改进教学设计,有效解决教学难题。
支撑材料:教师座谈会、毕业生座谈会、近三年毕业生满意度和达成情况调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
责任人:于若男
工作时限:2025年3月
6.3 质量文化
工作目标:高校质量文化是指高校以质量为核心的价值观念、意识信念、思维方式、道德规范、规章制度及行为方式的总和,它是一种内隐的文化,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全校教职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从而产生对质量目标、质量观念、质量标准和质量行为的认同感和使命感。
工作内容:
6.3.1树立全员改进意识,提升质量文化内涵
6.3.1-1体构建全院质量文化共识,弘扬自我约束的价值风尚
通过对红色基因的提炼,基于学院的定位,我们应当深化对学院历史中积淀的质量理念和质量价值观的探求,以此驱动全体教职员工形成内在的质量主体认同,建立独一无二的学院质量文化框架。此举旨在培育卓越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不断推进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化提升,从而持续强化质量文化建设的底蕴和氛围。
6.3.1-2深化教育内蕴,构筑质量文化体系
将质量文化的精髓转化为具象的校园文化标识,红色基因的传承在此得以充分体现。构建了质量文化展示平台,营造出厚重的质量文化气息。通过设立“卓越教师风貌”、“青年教师风采”、“人物典范”等专题板块,强化了典范人物的影响力宣传,旨在培育学生对农业的深厚理解,对农村的热爱,对农民的关怀,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助力他们成长为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6.3.1-2优化提升宣传策略,强化质量导向
充分运用学校融媒体平台,构建独具农大特质、吸引广大师生关注的质量文化信息库,激发师生对质量文化建设的积极参与,提升对卓越质量的主动追求和尊崇。通过增强质量文化的共识,塑造一个全体成员都致力于质量提升、关心质量细节的卓越文化环境。
支撑材料:学院在质量文化建设方面的宣传报道等材料、各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教学大纲等公开的载体、过程记录及体现宣贯成效的证明材料。
6.3.2公开质量检测信息,接受社会监督评价
编制《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全面总结教育教学工作,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及时发布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各类信息,方便学生、教师和公众查询获取,接受监督评价。完成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数据采集,形成《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状态数据分析报告》,面向社会公开。
支撑材料:学校和学院制订的加强质量文化建设的制度文件、学校近三年发布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状态数据分析报告》、我院公共号发布的人才培养过程。
责任人:于若男
工作时限:2025年5月
7.教学成效
7.1 达成度
工作目标:完成达成度材料收集
工作内容:(1)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
建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评价方法、评价重点以及评价的结论。
支撑材料:
制度文件:
农学院人才培养质量达成评价实施细则
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管理办法
达成情况资料:
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目标达成度。
(2)对毕业生职业发展、用人单位以及各利益相关方的跟踪调查资料等。
支撑材料:
人才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报告(内容包括科毕业率、学位授予率、升学率、就业领域、毕业生对专业的匹配度、工作满意度、职业期待吻合度以及用人单位满意度等)。
(1)毕业生质量持续跟踪评价机制
支撑材料:
农学院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
农学院本科应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跟踪调查实施细则
(2)跟踪评价结果
支撑材料:
毕业生信息收集、实施毕业生跟踪调查,获取毕业生、家长、用人单位等对人才培养意见建议、收集整理跟踪评价结果。
责任人:胡日查
工作时限:2024年12月31日前
7.2 适应度
工作目标:按照学校及招生就业处要求,做好招生宣传工作,持续提高生源质量;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转变学生就业观念,访企拓岗拓展就业岗位。
工作内容:学院近三年本科生生源质量分析;学院近三年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就业质量分析和职业发展情况(重点统计升学率和应届本科生初次就业率及结构)。
责任人:孟额日敦套格、毕业班辅导员、各系部主任
工作时限:2025年9月
7.3 保障度
工作目标:协同梳理教学资源情况
工作内容:
1、教学经费以及教室、实验室、图书馆、体育场馆、艺术场馆等资源条件满足教学需要情况【生均本科实验经费(元),生均本科实习经费(元)】
支撑材料: 教学经费;教室:13个 实验室:24个,2500平方米。
2、教师的数量、结构、教学水平、产学研用能力、国际视野、教学投入等满足人才培养需要情况【生师比、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50%】(已初步完成,需进一步确认)
责任人:胡日查、王英琪、山丹
工作时限:2024年12月31日前
7.4 有效度
工作目标:建立人才培养工作持续改进机制,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成效,专业领域毕业生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列出近五年专业领域的优秀毕业生十个典型案例,总结其培养经验。协同全院教职工整理学院人才培养各环节有序运行情况
工作内容:总结梳理学院近五年专业领域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十个优秀毕业生案例,联系相关优秀毕业生,邀请为在校生做宣讲等,做好优秀毕业生典型案例及其有关的宣传报道。整理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教学和实习、学术研究和科研创新等环节质量要求及监控措施。
责任人:胡日查 孟额日敦套格、毕业班辅导员
工作时限:2024年12月31日前;2024年12月,2025年8月
7.5 满意度
工作目标:开展对在校生和毕业生学习与成长满意度的调查,开展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根据提出的意见建议进行整改提升,持续提升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完成教师对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的满意度调查工作。
工作内容:定期开展在校生和毕业生座谈会、用人单位座谈会和问卷调查材料,征集学生对教学、管理、服务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建立与社会用人单位的跟踪调查机制,做好用人单位满意度调研工作,如制作调研问卷,走访相关企业开展座谈交流等,定期了解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对毕业生的评价,持续改进学院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案、教学方法等。制定满意度调研表,发放、回收并统计结果。
责任人:胡日查;孟额日敦套格,所有辅导员、各系部主任
工作时限:2024年12月31日前;2024年12月,2025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