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一场跨越千里的学术之约在呼伦贝尔大兴安岭东麓上演。7月18日至7月23日,呼伦贝尔学院农学院与杭州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携手,共同开展了以“呼伦贝尔大兴安岭东麓野大豆调查”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两校师生怀揣着对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的热忱与探索未知的好奇,深入阿荣旗查巴奇乡周边山地、鄂伦春旗阿里河镇林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巴彦乡湿地等呼伦贝尔大兴安岭东麓关键区域,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科考之旅。
野大豆作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是大豆育种的重要基因资源,在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呼伦贝尔大兴安岭东麓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为野大豆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栖息地,这里的野大豆资源也因此备受关注。
实践活动中,两校师生组成的调查团队不畏艰辛,穿梭于山林、草地之间。在阿荣旗查巴奇乡周边山地,他们顶着正午的烈日,在灌木丛中仔细搜寻野大豆的踪迹;在鄂伦春旗阿里河镇林区,他们踏着晨露,记录着不同海拔高度野大豆的生长差异;在莫旗巴彦乡湿地,他们小心翼翼地避开沼泽,观察水缘附近野大豆的特殊生长形态。团队分工明确,有的记录野大豆的生长位置,有的仔细观察并记录野大豆的生长状态、植株形态、伴生植物等信息,还有的小心翼翼地采集标本,为后续的研究分析做准备。
通过此次调查,团队不仅掌握了呼伦贝尔大兴安岭东麓野大豆的分布范围、生长状况等第一手资料,还在莫旗巴彦乡湿地发现了一处面积约200平方米的新的野大豆生长群落。这些宝贵的数据将为野大豆的保护策略制定、资源开发利用以及相关科研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此外,两校师生在实践过程中还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7月20日晚,在莫旗尼尔基镇实践驻地,两校师生围绕野大豆的遗传多样性、抗逆性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和见解。这种跨校合作的模式,不仅拓宽了师生们的学术视野,还促进了两校在相关领域的科研合作与交流。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师生们深刻认识到保护野大豆等野生植物资源的重要性,也为两校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合作平台。相信在未来,呼伦贝尔学院农学院与杭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将继续携手,在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科研创新等方面开展更多深入的合作,为守护生物多样性、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